去年夏天,黄美秀再次见识台湾黑熊神秘的灵性。原本在山上教学的黄美秀,因为台风靠近而提早结束课程下山,一下山便听闻有只走失小熊出没,尚未歇脚就赶往小熊所在地。橘色塑胶桶内瑟缩的小熊转着乌溜溜地眼珠子,这是黄美秀与小熊的第一次接触。
撰稿|曾国轩 责任编辑|苏于宽
南安小熊是我们的启蒙老师,牠教会了我们更多关於野生动物保育、关於山林、关於爱的事。
熊会找人,找 Right Person
黄美秀初见小熊,并为小熊做检查
当时评估各种因素以及小熊的状况,黄美秀认为在母熊尚未走远,搭建简易围篱让小熊等待母熊来接走是最好的方法。不料事与愿违,媒体的报导吸引游客们兴奋聚集,人为干扰使得母熊迟迟没有出现,小熊独自在外徘徊,最後躲进卓安桥下的桥墩。
我和兽医,以及台湾黑熊保育协会团队在管理单位的授权下开始提供小熊食物,用犬用代奶粉、幼犬颗粒饲料和婴幼儿副食谷粉调制成粥,从桥上垂吊下去给小熊,期望饿了十一天的小熊起码可先填饱肚子。
——《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们的事》P.29页
从桥而降的保命餐吸引饿肚小熊凑上前进食,不过小熊的食慾却日渐下降,留在碗内的食物越来越多,也一直待在桥墩下不再移动,行动力明显降低又发现有拉稀便,种种迹象让团队担心不已,於是决定对小熊进行治疗。
可是面对人类的善意,小熊没有因为身体不适而乖乖接受,几经波折後,从山壁滑落的小熊被山青一手接住,才展开了小熊的治疗。然而,接受治疗只是第一步,後续还有一连串的照养关卡等着小熊一一破关。
因为课程、因为台风,黄美秀刚好遇见了小熊。或是,走失的小熊在找 Right Person。
一只小熊 泛起社会关注的涟漪
有人疼的小孩最幸福,南安小熊落难後,各地熊褓姆纷纷出手帮忙。
照养团队不打算一辈子圈养小熊,以野放为最终目标来做出最适当的照养规划。首先是饮食,森林里的食物丰富又多元,小熊要长得头好壮壮就要学会分辨哪些是营养好吃的食物,「好吃」并不是香甜多汁,若提供了市场高甜度的蔬果,小熊吃惯了反而变成挑食大王。
黄美秀因此发起《小熊野果募集计画》,号召民众提供自家种植的有机蔬菜、水果,或是适量地采摘野果,一起合法喂养小熊、担任小熊的营养师,民众踊跃地捐赠让照养团队有琳琅满目的食物教材,训练小熊分辨可食用的植物果实。
透过民众协力收集小熊野训所需的食物,我也藉此机会让大家了解台湾黑熊的食性,以及觅食行为等生态习性。参与的民众共计五十三位,每位民众寄件次数从一到七次不等,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民众有连续多次寄送的纪录,但却未曾有人使用货到付款的邮寄方式。
——《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们的事》P.85~P.86页
小熊学习分辨可食用的植物果实
照养小熊的过程,黄美秀感受到许多民众的热情,拆开热心人士捐赠给小熊的包裹,偶尔也有挟带给工作人员的水果、补给品,还有替工作人员打气的手写卡片。即使照养小熊不易,还好有这些温暖的祝福支撑着照养团队继续向前。
民众寄送给工作人员的补给品和祝福小熊的卡片
跨物种的友情 颠覆科学的想像
小熊的贵人,不只有人。作为生态系顶端掠食者的小熊,学会猎捕活体是很重要的课程。「熊麻鸡」的故事开端就发生在第一堂课,残弱的母鸡在小熊还没意会到「那是食物」的情况下逃窜消失了,过没多久,那只母鸡再次出现在小熊身旁,气宇非凡的模样跟在小熊旁觅食,熊鸡相处一室的画面让照养团队大为惊讶,甚至之後的活体猎捕课程都顺利完成,唯独这只陪伴小熊的「熊麻鸡」平安活下来。
熊虽然是生态系的顶级掠食者,但并非杀无赦的动物。反之,熊其实不喜爱制造冲突,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即使出现其他竞争者也可以相安无事地相处。
小熊和「熊麻鸡」的关系,究竟是跨物种的友谊,还是养鸡取蛋,或是养肥杀来吃的储备粮食的概念,没有人知道。但身为唯一逃过「熊口」的鸡,肯定对小熊来说有特别的意义,也让我们对於台湾黑熊的研究有了一项有趣而温馨的纪录。
——《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们的事》P.54页
突如其来的「鸡伴」却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因为熊麻鸡在旁的走动,刺激小熊展现护食、警戒的本能,间接训练小熊行为多样性,反而解决了黄美秀认为需要帮小熊找伴训练的困扰。
一熊一鸡形隐不离,黄美秀认为熊麻鸡可能是山神送给小熊的礼物。
满载众人的祝福,小熊回家罗!
随着小熊日渐茁壮,两百多天的野放课程即将完成,团队终於可以讨论野放事宜,不过野放并不是找个隐密的森林放小熊走这麽简单而已,考虑到年幼小熊的活动范围不大,野放地点的食物必须充足且不受人类活动干扰,挑选最适合的野放地点才能提升小熊的存活率。
除了小熊的训练,人类的宣导也很重要,团队亲自到野放地点的附近的村落宣导,希望居民们能够了解这次的野放计画,并担任通报系统的第一线,若真的遇到熊的话,可以即时跟相关管理单位通报。专业团队和当地居民一条心,野放地点的安全才能万无一失。
上图:部落长老为小熊祈福,下图:卓溪乡部落的大人小孩们皆支持小熊野放回祖灵的山林
野放当天,重要的照养专家都在现场,虽然是小熊与大家相聚的最後一天,但照养团队丝毫不敢大意,对小熊的状态更加谨慎,等到小熊镇定剂消退、从特制运输笼探头探脑地走出来後,黄美秀下令点燃鞭炮,这是最後一次提醒小熊回归山林後,不要再靠近人类了。
门开,
一串鞭炮响,庆祝你的「重生」,
也再次提醒你「别靠近人类」。
入夜,
一场雨,洗尽你身上的人间味,
也抹尽我们遗留在林子里的足迹和气息。
之後,你是你,我是我。
亲爱的孩子,加油。
回家快乐。
——Ali-Duma五月一日七点,小熊野放山区
——《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们的事》P.225页
右上图:黄美秀和台湾黑熊保育协会的夥伴,照养小熊的幕後推手们,右下图:野放结束後,如释重负的工作人员们 回家之後,就等於安全了吗?
小熊虽然回到熟悉的森林,但是人类的威胁还紧跟着牠,非法狩猎的坏人们徘徊在森林里、非法猎具更藏在小熊的每一个步伐中,还有民众入山留下的各个垃圾与厨余成了致命的诱惑之外小熊要面对的挑战还有好多、好多⋯⋯。
这本书像是一本妈妈育儿的日记,每一页都能看到黄美秀对黑熊满满的爱心,内容详尽纪录黑熊妈妈照养小熊的心路历程,当然用意不是让大家知道如何饲养黑熊,而是要认知到有熊的森林多麽重要。希望在南安小熊事件之後,民众对於保育的观念不只是昙花一现,要持续地改善保育现况,让小熊安全地生活在山里。
小熊踏出运送笼,回到祖灵的怀抱
全台仅剩不到600只野生黑熊,你我共同守护,本书版税全数捐赠给从事台湾黑熊相关研究的台湾黑熊保育协会。